競賽特色
當年度議題制定、獎金來源、業師、評審均來自產業界,以業界趨勢融入競賽出題,鼓勵青年學子、業界人士,投入聯網創新應用設計,接軌業界實際需求。
- 產品需實作,並提出競賽後至少6個月的作品發展計畫;
- 需提出作品可實際應用之情境、空間;
- 針對入圍團隊提供加值培訓輔導,強化團隊素質
競賽主題
- 需為聯網應用,並運用資通訊技術、結合智慧終端裝置或人工智慧發展之創新應用產品/服務。
- 為了使每次競賽作品能與產業有深度結合,此次也特地拜訪了相關產業,期望帶給大家更多創意發想的應用方向:
- 消費者行動數位生活(食衣住行)之應用
- AR/VR數位內容對中小企業的應用
- 3D人體建模的應用
- 於交通或觀光類的感測與應用
- 智慧穿戴
- 5G 於遠距醫療/遠距會診相關應用
- 5G 於賽事應用
- 5G低延遲技術對製造業的應用
- 4K/8K影像應用
- 產品需實作,並提出未來規劃
- 需提出可實際應用之情境、空間
競賽語言:中文
入圍團隊加值培訓輔導
- 經驗培訓:學長姊參賽/創業分享、企業開發資源 workshop等
- 商業培訓:中英文簡報技巧、「私人董事會」商業模式諮詢等
- 國際化培訓:客座國際業師、與國際新創團隊交流等
參賽資格
- 新創團隊、公司行號(不設年限)、社會人士或學生皆可自由組隊參加
- 每隊由1至5人自由組成,成員不得跨隊。建議團隊之成員為跨領域組合
- 學校參賽隊伍之指導老師或專家,應同樣以隊員身份報名參賽
- 參賽者不得於同項競賽重覆組隊報名
- 但得報名不同項競賽,唯同一作品不得跨項報名(例:作品內容不變,但中翻英跨組報名),違者取消該隊參賽資格
- 參賽作品必須由參賽團隊成員自行設計發想實作,不得由他人代為之
- 「聯網未來挑戰賽」參賽隊伍凡已獲其他單位獎項或已讓渡著作權者,不得重複投件;若參賽隊伍於入圍決賽後得知於其它單位獲獎,應主動告知主辦單位
競賽時程
採線上報名
- 不限學生或社會人士,不限國籍,每隊1-5人
- 繳交5頁作品構想書 demo影片
- 預計報名時間: 2020/3/25 - 2020/6/12
評審團書審
書面審查(5頁作品構想書 demo影片)
- 評審團就構想書 demo影片進行書面審查
招開評審團共識會議
- 評審團透過共識會議,選出入圍團隊進入決賽
入圍團隊與評審線上見面會
- 預計踩線上Webinar形式,入圍團隊對評審團進行 demo/pitch
- 評審團可與團隊單獨進行Q&A
- 每隊預計15分鐘時間
入圍團隊加值培訓
- 經驗培訓:學長姐參賽/創業分享、企業開發資源 workshop
- 商業培訓:中英文簡報、TxA「私人董事會」商業模式諮詢
- 國際化培訓:客座國外業師、與國際團隊交流
決賽暨頒獎典禮暨媒合
- 入選團隊親臨會場 Demo 展示
- 評審現場評分後決定得獎結果並頒獎
- 會後協助企業及團隊進行媒合
報名文件繳交規格
作品構想書
- 需標明頁碼、5頁A4以內(不含封面、封底、目錄與參考書目)、字體不得小於12pt,以隊伍編號為檔名之*.pdf檔案進行上傳。
- 文字需包括:主題說明、市場分析、作品創新性、技術說明、商業模式、預期成果與效益等說明,並於目錄中標明上述項目頁次。
作品構想短片
- 必繳,好的短片將幫助評審快速了解作品內容,加深評審印象
- 限3分鐘內,請參賽團隊提供線上觀看連結 (youtube, vimeo...etc)
- 建議影片解析度為1080p,不讓評審錯過任何細節
- 拍攝前與上傳後務必檢查影片收音
- 不建議團隊將簡報以投影片播放的方式上傳為影片
評分重點
- 創新性(30%)
指參賽作品為目前市場上尚未出現,並改善甚至解決現有的問題,或參賽作品可以改善現有產品/服務不足之處。 - 技術成熟度/實作完成度(20%)
作品所提出之應用服務,是否目前技術確實已可達成,且團隊確實具備相關技術與專業知識。 - 商轉可行性(20%)
參賽作品未來有機會成為商品,或其服務具商業發展潛力。 - 永續性/未來性(30%)
參賽作品是否具延續性,是否能於實際場域運作/永續發展,並提出相關佐證資料/數據。